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公主决定登基 > 第103章 蕙仙

第103章 蕙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显章十九年冬, 大雪

雪下了三日,天气格外寒冷,北风吹面如刀。这种滴水成冰的天气, 不该有人愿意出门。然而皇城中, 皇帝的圣驾却自宫门而出,朝着城东而去。

城东是京城中的富贵所在,达官贵人、世家重臣通常选择在此处定居。入目所见无一不是花团锦簇, 繁华气象。

圣驾停在一处宅邸前。

这处宅子不大不小, 放在城东既不显得出挑, 又不十分寒酸, 府门上高悬着“唐府”的匾额。

这里是一等凤台令,加金紫光禄大夫唐佩的宅第。

唐佩,小字蕙仙,是先帝任用的旧臣,朝中为官四十余载,备受重用。最令人瞩目的一点是, 她是先帝任用的第一位女官。

自先帝驾崩时起, 蕙仙重病一场, 病愈后身体就不大好。又终日劳神于案牍, 显章十八年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卧床,一直到如今, 终于病情不断加重, 以至沉疴。

唐府府门大开, 蕙仙的儿孙跪了一地。

皇帝亲至府中探病, 这本是天大的恩典荣耀。然而圣驾寻常不能出宫,一旦亲自探病,那必然是被探的臣子回天无力, 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唐家的小辈们又是难过又是激动,几乎要落下泪来。

穿堂风呼啸而过,园中草木凋敝,看上去更显凄凉。气氛亦是极其沉重,皇帝面色冷凝,身后皇太女落后半步紧紧跟着,一路进了正房内室。

此时蕙仙刚刚用过了药,正在半昏半沉之际。模糊感觉有人进来,努力睁大眼看去,只茫然看到一团明黄。

她的意识清醒了些许:能穿明黄者,必定是君上。

“快躺下。”皇帝疾步过去,将强撑着想要起身的蕙仙按住,“爱卿躺着便是。”

蕙仙的头疼得厉害,断断续续道:“礼不可废。”

为官多年,其中艰险难以计数。正是靠着这份小心谨慎,她才一步步走到了今日。

她喘着气:“皇上交付给臣的大选,臣没能担起,辜负皇上厚望……”

皇帝听得心酸不已,连道:“爱卿辛苦操劳,朕是知道的,朕已经派了院正来为爱卿诊治,只管好生休养,病愈后再考虑其他也不迟。”

这话纯属安慰,蕙仙心中如何不知?她摇头道:“臣为官四十五载,蒙受先帝与皇上大恩,如今不能再为皇上效劳,只盼臣死后,皇上能择选一位德才兼备的凤台令,莫使先帝心血断绝。”

皇帝心中大恸。

“先帝、孝德皇后、楚丞相、郑将军……”蕙仙喃喃道,“他们都先走了,臣也到了该随从先帝而去的时候了。”

或许是自知命不久矣,蕙仙的意识反而短暂地清晰起来,相隔了漫长岁月的记忆再次涌上来,清晰的毫发毕现。

她这一生所有机遇的开始,是在她十五岁那年说服父亲投入尚是晋阳公主的先帝麾下。然而真正的荣耀起点,则是起源于十九岁那年的一次谈话。

“蕙仙,你心太软。”女帝景曦放下手中的案卷,对蕙仙道,“有些罪能恕,有些却不能——这些江湖门派,很该清剿干净,只诛首恶是不够的。”

景曦说的是数月前筠州发生的一起凶杀案,筠州一家何姓富户,一夜间家中满门惨死,连带着襁褓中的小儿都没有留下。官府赶过去查看的时候,积年的老衙役看着那惨相,都禁不住吐了出来。

此案性质太过恶劣,何姓富户又是当地有名有姓的人家,决计不能轻轻放过。当地州府并巡检司立刻联手开始排查,甚至上达天听,一封奏疏陈到了景曦案头。

州府与巡检司联起手来,查案速度自然极快。不出一个月,凶手就落网了,原来是当年何家发家时不太干净,曾经用恶劣手段夺了某家家产,逼得那家家主跳河自尽。那家人的小儿子眼看家中败落,父亲自尽,十分不忿,心知何家势大难以报复,索性带着家中余钱,拜入某个江湖门派,学了一身好武功,又纠集几个相熟的人,做下这桩血案。

事已至此,几个凶手必死无疑,刑部正在商议是斩首还是叫他们另外吃点苦头。但景曦看见这种江湖人擅自杀人的事就想起自己曾经的遭遇,大为恚怒,打定主意要将这些不安定因素打压干净,命蕙仙拿个章程出来,谁知蕙仙心有不忍。

蕙仙羞愧垂首,不敢言语。

景曦也有些犯难。心软固然不利于在朝堂上走得更远,但蕙仙是她亲自教导出来的,说是半个弟子也不为过,怎能不替她多做打算。

想了半晌,景曦问蕙仙:“你有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朕看看合不合适。”

蕙仙犹豫片刻,道:“回皇上,臣女想入凤台。”

凤台是数月前景曦下旨新组建的一个部门,一应级别与六部相同,却迟迟没有遴选凤台的官员,到现在为止,凤台还是个空架子。

作为长期随在景曦身边的人,蕙仙当然知道,凤台真正的作用,是用来推行女官。

女帝想要任用女官,却不能一开始就图穷匕见,引得满朝朝臣争相反对。是以,她必须让朝臣以为,女官对他们没有什么威胁,一应职位全挂在凤台,不与他们相争。

但事实上,凤台是用来培养女官、管辖女官的所在,却不是用来容纳女官的。如果将女官与其他朝廷衙门分隔开,只会将女官渐渐化为朝廷的附庸,而非真正朝堂上的一部分。

“凤台?”景曦扬眉,“你想去哪个司?”

凤台虽然还是个空架子,一应职司倒十分齐备。蕙仙犹豫片刻,道:“回皇上,臣女想去萃英司。”

萃英司从名字上看,就是选拔良才的部门,名字好听,实际上却不好干。无他,能担任女官,站在朝堂上与男子一较高下的女子太少了。

她们或者是天赋出众,却没有受过家族重点培养;或者是在三从四德的教诲中磨去了自身的棱角,已经没有站上朝堂的勇气了;或者是出自寒门,能在贫苦中长大都是不易。

像蕙仙这样,出身不错,生来聪慧,又有父亲愿意培养的少女,当真可以算是凤毛麟角,幸运非凡了。

“可以。”景曦答应下来。

三日后,当蕙仙穿着官袍踏进萃英司大门时,她才发现,自己想的太过简单了。

萃英司选拔天下女子良才,可能供选拔的实在不多。蕙仙花费数月时间,还是在景曦的默许下从积极开明的宗室、勋贵世家中选拔出了数十人,堪堪将这个摊子撑起来。

为了选拔人才,蕙仙又几次三番上书奏请,鼓起勇气在朝上和礼部吵了半个时辰,才获得允许,开一次小选,从京畿选拔才华出众的女子,若是小选顺利,再兴大选,从全国选材。

京畿乃天子脚下,是齐朝最繁华、最富庶、最开明的地方。如果说哪座城市选拔出的才女最多,那一定是京城。

果不其然,此次小选有三百三十五名女子报名参选。最终筛选到最后,只剩下三十七名合格的人选。并且这个标准是用宫中选拔六尚局女官的标准,而非当真能与朝中臣子一较高下。

沮丧的蕙仙翻阅三十七人的名单时,她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报名和合格的人选中,大部分女子家中家底只算是小富,并非大富大贵,也不至于揭不开锅。

为了弄清原因,蕙仙请来了小选前三名询问情况。

一一问过之后,蕙仙终于弄清楚了原因。

出身太过优越的女子,家中自然会定下门当户对的婚事,根本不需要出来做女官,家中也不允许,觉得她们做女官会损害清誉。而贫寒人家,女子能活下来就是幸运了,更没钱供她们读书识字。恰恰是有家底,能为女儿延请老师教授诗书,却又不至于规矩太过严格,管束严厉的家庭,才能供出一位女官来。

蕙仙突然想起了朝堂上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大批年轻寒门才子借此晋身,为朝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